重楼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展示 > 重楼

重楼

产品展示

药材如何变成“钱景”?河北滦平给出了答案

发布时间: 2025-08-09 21:36:20 |   作者: 重楼

  人民网承德6月22日电 (记者李兆民)夏日渐深,暑气袭人。随气温一起攀升的,还有河北省滦平县金沟屯镇下营子村“热河中药花海小镇”里的劳动热度。

  “我掂量掂量。”65岁的杨淑花一手利落地摘下一颗黄芩嫩芽,另一只手拿过放在身边的笸箩,提起来掂了一下,“有个四五斤了。”

  “摘一斤就能挣8块钱,这一上午就是四五十块钱啊,杨大姐的手就是利索。”梁金云和同伴们说笑着,手上丝毫不停,一捧捧青翠嫩绿的黄芩叶芽被装进袋子中,散发着清香。

  “可不,有了这个活儿,我家的生计是一点不愁了。”杨淑花擦了一把汗,“而且咱们这儿的黄芩茶,质量好,价钱还不贵,上次我儿子给我录了一段采茶的视频发网上了,好多人都留言,跟我打听咱这儿呢。”

  “咱这儿可不光卖药材叶子,连药材花也能挣到钱。”梁金云忙着给周围伙伴们“补课”,“好多游客来这儿看花,还有老师带着学生来研学。”

  一株小小黄芩苗,让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金沟屯人品尝到了燕山热土孕育而出的别样喜悦。

  黄芩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草药,具有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热河中药花海小镇地处燕山深处,是热河黄芩、北苍术道地的生产地。近年来,滦平县因地制宜发展黄芩种植和深加工项目,逐步的提升黄芩附加值,经过多年的发展,小小黄芩慢慢的变成了该县特色农业产业,为乡村振兴开出了致富“良方”。

  提到“热河黄芩”,中药材圈可谓无人不知,但鲜少有人知道它的主要产区在滦平县金沟屯镇下营子村。

  滦平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得益于当地地势高差大、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大山里孕育出丰富、优质的野生中药材资源。滦平县迄今共发现野生中药材资源600余种,其中“滦平黄芩”以“根可做药,叶可做茶”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我们这儿属于燕山山脉,不仅土地好,日照时间、环境和温度和湿度等都很适合种植黄芩、黄芪、杏仁、苍术等中药材。”提到村里的黄芩,承德久财农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孙士河一脸骄傲。“市面上比较好的黄芩,黄芩苷含量能达到7,而我们村的黄芩,黄芩苷含量高达13.6。”

  “前面那座山名为‘九梁顶’,多年前盛产野生黄芩等药材,引得村民纷纷上山采挖。”站在下营子村地垄边,孙士河手指前方,“10年前,我来这里流转土地种植药材。这些年进行生态化、立体化开发利用,形成了片片梯田。”

  面对记者的疑问,孙士河给出了答案。“有过零散试种,但不成规模、收益不稳。很多药材的种植周期要好几年,有的年头越久越珍贵。生长周期里,如果遇上大旱等恶劣天气,很可能好几年都白忙活了。”

  为了更好地整合全村的土地资源,提高产量和效率,2014年,孙士河成立久财公司,将乡亲们手中的2200亩土地流转过来,仿野生种植黄芩、黄芪、杏仁、苍术、桔梗等120余种中药材,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

  “我们的仿野生种植,就是仿照着野生种植的模式,撒籽儿后就第一年施肥、打药,之后就让它们自然生长。”孙士河说,“所以我们的中药材品质好,无污染,深受市场的欢迎。”

  为帮助提升种植技术,滦平县携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等高校院所,与多家中药材种植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合作社等合作建立种植试验基地,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田间地头,推广仿野生种植技术,推动中药材种植标准化。

  “通过开展标准化、仿野生种植,我们每亩黄芩鲜品产量达400公斤、苍术鲜品产量达1500公斤以上,相较2014年之前均增长约两成。”孙士河介绍道。

  中药的种植周期长,最短也需要三年。为了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久财企业决定把黄芩叶制成茶叶出售。

  “别小看这黄芩叶,把它制成茶后能清火去热,是十分好的保健食品。”孙士河弯下腰,手指拂过一株株黄芩苗。在他身边,是正在采茶的杨淑花。

  “采尖一般是从黄芩第三个和第四个芽之间的位置采,这部分最嫩,制茶形状也好看。”杨淑花边采边说,俨然是一名采茶“专家”,“摘下的嫩芽要放在笸箩里,这个通风,有助于摊晾。还要分出嫩芽和细叶,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

  刚刚采摘并完成初步挑选的黄芩,经冲洗后晾晒在工作台面,当日就要进行杀青、炒茶、揉茶和晒茶等工序,保证茶叶的品质。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黄芩嫩芽被有序放入加工设施中,真正开始制作。

  目前,花海小镇的黄芩种植培养面积已达1500亩,亩产可达2000斤。凭借优质的黄芩产品,花海小镇已和北京同仁堂、颈复康药业、奇滦药业等多家企业签订销售订单,年销售额约2400万元。现在,热河中药花海小镇的黄芩茶产业蒸蒸日上,村民年人均收入超万元。

  “以往只知道滦平县有金山岭长城,也登过顶了,本想着‘五一’去另外的地方,朋友说这儿还有个热河药谷很值得看。这不,我们就又来滦平了。”天津游客徐子琳胸前戴着中药香囊,手里提着一袋黄芩茶,“不来不知道,原来中药材不只是‘苦口良药’,还可以花团锦簇、茶香扑鼻。”

  近年来,滦平依托漫山遍野规模化种植的中草药,建成集种苗繁育、标准化技术示范、药茶加工、观光休闲、研学体验等功能区于一体的4A级旅游景区——热河中药花海小镇,迈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明清时期,滦平就开始种植中药,这里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土壤、水等自然条件适合苍术、黄芩等道地药材生长。”在中草药茶体验馆,工作人员王仲华正在向前来研学的孩子们介绍黄芩的生长环境。

  “来,你们都试一下。”在王仲华的耐心讲解下,来此研学的孩子们亲身经历了摘叶、挑选、揉搓、烘干等一系列制茶工序,一片片鲜黄芩叶慢慢变成了黄芩茶。

  看着孩子们意犹未尽的表情,孙士河很开心,“我们依托热河中药花海小镇,建立了中药材博物馆、中药种植科普基地、中草药茶体验馆等体验实践场所,为来此研学的学生安排体验项目,就是想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而对于金沟屯镇党委书记金福斌来说,他最关切的事儿是,提升村民收入有了着落。

  “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不仅绿了荒山,还实现了乡亲们‘一地生四金’的愿望。”根据金福斌的介绍,“一地生四金”是指“土地流转收租金、基地务工赚薪金、资金入股拿股金、卖土特产挣现金”。

  “村民们通过‘一地生四金’模式,年收入由种中药材前的3000多元提高到了2024年的2万元,2024年村集体年收入达到了25万元。”金福斌说,“大家伙儿不仅得到了摸得着的真实惠,更感受到了看得见的美。”

  “持续打造燕山中药材经济核心示范区是我们的目标。现在,我们不仅拉长黄芩等道地中药材产业链条,还在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同时,融入普通话文化、民俗文化、养老养生、旅游等多元化发展要素,积极推动乡村旅游,擦亮‘热河药谷’招牌,走出一条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绿色发展之路,助力乡村振兴。”热河中药花海小镇负责人赵春凤说。

  人民网廊坊6月21日电 (朱延生)6月20日,为期5天的2025年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落下帷幕。展馆内外,满载而归的参展商与意犹未尽的观众交织成一幅热闹图景。…

  在太行山深处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以下简称“抗大”)旧址,邢台市浆水中学的学生围坐在一起,膝盖作课桌,山风拂过笔记本。抗大陈列馆馆长杨树的声音回荡在耳边:“今天,在新时代我们更要发挥抗大文化的引领作用,用抗大文化反哺革命老区,用红色资源带动老区振兴发展,让革命熔炉的火焰代代相传。…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