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翘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展示 > 连翘

连翘

产品展示

我的驻村帮扶故事丨方山村的“破茧”之路

发布时间: 2025-08-13 04:35:30 |   作者: 连翘

  2024年8月,我怀着忐忑与等待来到广元市昭化区王家镇方山村。这是一座国家级传统古村落:群山如臂,将它揽在怀中,青石板路上苔痕斑斓,老屋檐角挂着蛛网,炊烟从参差的农舍间袅袅升起。站在村口,我有些苍茫:村庄复兴的暗码,终究藏在哪里?

  驻村的头一个月,我和工作队造访了方山村的每户乡民。看着乡民用布满老茧的手轻抚过丰满的稻穗,那一句句“米再好,搁这儿也成了陈粮”的叹气,像块石头,一次次压在我心上。

  在协商一番后,咱们和村“两委”决议:用短视频“扯开一道口儿”,把村里的农产品卖出大山。

  在村委会那间总亮着灯的工作室里,咱们的故事从零开始。没有专业设备,连手机支架都是从近邻村子借的;不明白运镜技巧,就对着教育视频一帧帧仿照。285个日夜,181条原创视频在键盘与虫鸣的交响中诞生,见证咱们蠢笨却执着的生长。

  为了三秒镜头重复拍照十余遍的固执,编排时手忙脚乱调帧率的着急,深夜创意突现时摸黑记载的匆忙……最难忘的是,脚本写到东方既白的清晨,晨露未晞时又扛着设备奔向田间,只为捕捉榜首缕阳光洒在稻穗上出现的金光。

  刚开始,短视频只带来零散的订单,但咱们没抛弃,自掏腰包购买送给亲朋试吃。当榜首个生疏顾客回购时,咱们无比欢欣——总算,村里的“好物”被看见了!

  渐渐地,订单多了起来。咱们的镜头不只记载农产品,也拍下乡亲们的劳动。这些视频,让更多人知道了这片土地的滋味和故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撑下,咱们推进成立了王家镇“金帽助农直播小队”,带动7位本地乡民参加。现在,“金帽助农直播小队”经过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累计出售稻谷50余吨、菜籽8吨,为村团体增收20多万元。

  常常看着队员们自傲地推介家园特产,我由衷地感到欣喜——那些日夜的坚持,总算换来了实实在在的收成。

  榜首次带着村“两委”成员和村里的致富能手杨光志去达州调查石菖蒲栽培时,湿润的草药味混着泥土气味扑面而来。杨光志蹲在地里,指尖捻着锯齿状的叶片,遽然笑了:“这草性质够硬,合适咱那不长庄稼的荒坡。”

  回村后,咱们定下“党员先试、能人带动”的路子,估计在15亩瘠薄的坡地种下3万株石菖蒲。杨光志带头包了3亩,从整地到移栽都亲力亲为。

  音讯传开,乡民却不配合:“草要能卖钱,地里早长金子了!”面临质疑,咱们带着农户又两赴达州。渐渐地,渐渐的变多乡民表明乐意“试一试”。

  试种那天突降暴雨。杨光志赤脚踩进泥里,带人硬是把麦苗一株株栽进石缝。半年后,本来光溜溜的坡地铺满翠绿,锯齿状的叶片在风里沙沙作响。测产成果出来,这个庄稼汉举着计算器的手直抖:“值了!亩均3000元,是玉米的三倍!”

  现在村里已有12户跟着种起了中药材,连六十多岁的李婶都挎着篮子来帮助栽种,逢人就想念:“这草咬得住土,更咬得住钱哩!”

  本年初,村口那栋搁置多年的小校园舍忽然热烈起来。咱们积极争取校园支撑,300平方米的房舍和600平方米的厂房,正变身成现代化的碾米车间。

  “这是村团体榜首个实体工业!”乡民大会上,村党支部书记张学智指着规划图为乡民解说说,“今后,估计每斤大米能多赚一块钱!”

  施工那阵子,村委会副主任高天刚天天泡在工地,工装裤上总是沾着水泥点子:“李老师,这生产线便是咱村的开展命脉!”他边说边用手比画着厂房的概括。

  更令人振奋的是,在省直机关有关部门的帮扶支撑下,咱们拿到了量足且继续的大米订单。驻村李健攥着一份份订单合同,快乐地说:“加上咱们校园的订单,本年30吨稻谷不愁卖了!”

  驻村以来,方山村像被施了魔法:党建书屋的灯火亮到深夜,荒坡上的石菖蒲铺成“绿毯子”,无人机在稻田上空画出科技兴农的轨道。但最让我心头发热的,是乡亲们目光的改变——从最初的将信将疑,到现在眼里闪着光。

  村庄复兴这条路,咱们是一步一个脚印蹚出来的。每逢看到直播间里“家人们”刷屏的订单,听到古村石板路上游客的笑声,我就知道——那沾着泥土的汗水,终会浇灌出期望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