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药材知识

药材知识

新闻资讯

201x20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一文本5景泰蓝的制作课件苏教版必修5

发布时间: 2025-08-12 02:41:19 |   作者: 药材知识

  2.审美目标:分析本文抓住事物特征,详略安排得当的写作特点;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文化目标:增强文化积累,感受劳动人民精湛的手工艺术的美,提高人文素养。

  同学们,我们祖国有许多可以让我们自豪的手工艺品,如苏州的刺绣、芜湖的铁画、景德镇的瓷器等等,它们令外国人对我们刮目相看。今天我们再来了解另外一种我国驰名中外的特色手工艺品——景泰蓝。

  《景泰蓝的制作》介绍了景泰蓝制作的工艺流程,请根据图中已有文字内容,概述文章要点,在①②处填出相应内容,初步感知文章。

  课文对景泰蓝制作的步骤中的六道工序介绍得详略得当,而且自始至终扣住手工操作这一特点进行说明,试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1)“掐丝”“点蓝”两道工序介绍得很详细,其他工序则介绍得比较简略,这是因为:①这两道工序最复杂、最精细,是决定景泰蓝质量的关键工序;

  ②景泰蓝制作的独特风格和它的珍贵之处,是由这两道工序决定的,其他工序则不是景泰蓝制作所特有的,而且又最简单,所以略写。

  (2)文章自始至终扣住手工操作这一特点,不论是在说明每道工序时,还是在文章的开头结尾,都不忘突出这一制作特点。制胎是“打”,掐丝是“粘”,点蓝是“填”,烧蓝是“烧”,打磨是“磨”,镀金是“镀”。开头点明景泰蓝是“手工艺品”,结尾一再强调“全部工作是手工”。文章突出强调“手工”,赞扬了手工艺人的聪明才智、辛勤劳动和他们的特殊贡献,以此说明这种手工艺品独特的审美价值。

  了解了景泰蓝制作的特点后,请说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并体会文章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特色。

  语言准确、精练,运用术语“掐丝”,既能使说明准确明了,又能使读者易于把握“掐丝”工序的内容和特点。

  (3)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

  (4)各种色料的细末都盛在碟子里,和着水,像画家的画桌上一样,五颜六色的碟子一大堆。

  学习了本文,我们不仅了解了景泰蓝的制作的步骤和它的特色,也体会到了制作景泰蓝的工艺师们高超的智慧、技艺与工作的辛劳,以及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钦佩、赞扬的思想感情。通过景泰蓝的制作的步骤,你还领悟到了什么?

  答案(1)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懂得了美的创造要尊重科学,依据科学。景泰蓝的制作既运用了青铜和瓷器工艺,又融入了传统手工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它的每一道工序虽然基本都是手工制作,但都是依据科学知识来进行的,正如作者所说“是制作的过程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其实何止是景泰蓝的制作,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美都是来源于科学的进步。

  (2)我认为美的创造还需要辛勤的劳动。制造景泰蓝的工人用他们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创造了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正是因为他们的劳动,才有如此精美的景泰蓝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装饰我们的生活,美化我们的环境。人类的灿烂文明就是一代代辛勤的劳动者创造出来的。

  (3)从景泰蓝制作的过程中,我们正真看到了制作景泰蓝的工人们高超和熟练的技能。能这么说,没有他们高超的技艺也就没有景泰蓝制品的美妙绝伦。由此我懂得,所有的事情要想做得成功,就必须让自己有过硬的本领,在长期的劳动中锻炼和提高自己。

  叶圣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其创作涉及童话、散文、小说等领域,而且发表了多篇指导语文教学的文章,对语文教学和教材的规范化有独特的贡献。他写作态度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洗练优美,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有: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短篇小说《五月卅一日急雨中》《夜》《多收了三五斗》,长篇小说《倪焕之》。

  《景泰蓝的制作》写于1955年1月2日。作者对手工业制品很感兴趣,曾经想写一组文章,把每种手工艺品的制作的步骤记录下来,结果只写了两篇,即本文和《荣宝斋的彩色木刻画》。本文开头提到的“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当时位于崇文门外一条胡同的一所破旧的大四合院内。该厂设备非常简陋,几乎全部靠手工操作。

  比如许多人搬了新家或是装修房子,只要稍有余地,就会置一架多宝柜,架上最少不了的就是瓷器。瓷器的确是好看,其质地、造型、图案、色彩,无另外的什么工艺品可以媲美,实在是一件无可非议的雅物。一般的东西,单从名字上看不出太大的好处,房子就是房子,住人的地方。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如叫什么青花釉里红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致的华丽的花边,修饰出无穷无尽的意味。

  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然而它是怎么来的?是做什么用的?这么往深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陶器发现的年代早,据说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就会制造陶器了。人类懂得了使用火,用火烤熟的食物是烫的,这就要求使用相应的容器,于是各种各样的为生活服务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釉是汉代发明的,有了釉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的,等到在真实的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这个年代就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

  唐代首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精力去热爱艺术。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传到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画。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便传到了宫廷,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不喜欢也是有的,但是既然达官贵人这般青睐瓷器,在社会上又有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把玩起瓷器来。瓷器贡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工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出。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推动着瓷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完全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

  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品,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撒,并没有因为成为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登高,慢慢的变好,艺无止境,美无止境。可见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

  再说了,即便是当年官窑出的夜壶,皇帝撒过尿,诗人写过诗,你就是不在乎它,不供在博古架上,不送给博物馆,不卖给文物商店和收藏家,依然拿它撒尿,它也就无所谓俗雅了。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尽自己的本色就是。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这是艺术和做人最难的境界,就是做到了别人也无从知道,因为它不再在任何媒体前露面和喧哗,大众很快就忘记了它。只有在意外的或者偶然的某一刻,它与它的知音相逢,那一刻当然就是夺人魂魄,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了。

  【赏析】本文由真实的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然后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最后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将艺术与做人融为一体。

  至迟在两晋时代,书画装裱已进入初创时期,在选材、样式及技法上还并不完善。南北朝时,书画装裱有了初步发展,产生了卷轴这种装裱样式。唐代,以人物、山水、楼宇为题材的大幅绘画勃然兴起,书画装裱获得很大发展,产生了卷轴和册页这两种新的装裱样式。五代历史非常短暂,绘画艺术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由于画绢幅面的扩大,大型绘画的创作就成为可能。一些作品成为屏风的装饰,而后人可能在屏风修理过程中,将其以单幅作品的形式进行装裱和收藏。

  宋代书画名家层出不穷,书画装裱飞跃发展。宋代帝王十分喜好书画,在宫廷内设立翰林图书院,以奉绘事;同时又设立装裱书画的作坊,制定装裱书画的格式。此时,书画装裱工艺进入成熟阶段,装裱样式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著名的“宣和装”手卷。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为书画装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被广泛用作装裱材料。不过,著名书画家米芾认为:绢比纸耐磨,书画展开和卷起过程中二者的相互摩擦轻易造成书画磨损。因而,他主张以纸来托裱书画,他的这种观点对后世书画的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代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书画装裱也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明朝皇帝把仁智殿作为御用画院,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画装裱的机构。此时,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通晓诗文书画的文人雅士,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以苏州为发祥地的“苏裱”开始兴起并广受推崇,书画装裱出现了“普天之下独逊吴中”的景象。在书画装裱的样式方面,原有的手卷、册页等在装裱样式上更加完备,挂轴画已经基本定型并开始普及,万历年间在挂轴的基础上,产生了对联这种新的装裱样式。在装裱理论方面,周嘉胄所著的《装潢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著作。

  书画装裱因为所在的地区以及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加上装裱格调、工艺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清代出现的“京裱”与“苏裱”并称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两个主要流派。“京裱”古朴庄重,讲求防燥、防裂;“苏裱”工艺精湛,用料考究,讲求防霉、防蛀。直至今日,这两个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

  书画装裱能够更好地表现书画的艺术魅力,使书画得以长期保存,对繁荣民间传统文化发挥着独特作用。《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很大程度上是经过装裱与修复的缘故。

  【赏析】文章介绍了书画装裱的发展历史,不同的流派和风格以及它对表现书画的艺术魅力的意义所在,条理清晰,很有层次感。

  瓷器和书画装裱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品和传统工艺,在这两篇文章中,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传统的工艺品都蕴含着历史和文化,你还知道哪些底蕴丰厚的工艺品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泥金彩漆是宁波传统工艺“三金一嵌”(泥金彩漆、金银彩绣、朱金漆木雕和骨木镶嵌)之一,是一种以泥金工艺和彩漆工艺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漆器工艺。起源于有7 000年历史的河姆渡文化,明清之际达到鼎盛,有文字记载已有550年历史。2011年,宁波泥金彩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泥金彩漆以中国生漆和金箔为主要的组成原材料。制作的过程分为“堆泥(堆塑)”“沥粉”“泥金彩绘”三种。耐磨、耐蚀,越陈越亮,历经千百年而不失光彩。制作技法可分为浮花、平花、沉花三种,浮花采用朱红色油泥堆塑花纹,平花和沉花则需贴金、上彩、罩漆、推光、描金、沥粉、拨朱、雨雪、砂金、碾金、泥金、细金等工艺。堆泥是泥金彩漆最独特的工艺方法,它是在平面上做“加法”——手工堆塑。艺人以生漆、瓦片灰或蛎灰按特殊的比例捣制成漆泥,在木胎漆胚、瓷胚上堆塑山水、花鸟、人物、楼阁等图饰,再给堆塑贴金、上彩。此项工作程序繁杂,要领颇多。制成的工艺品典雅古朴、绚丽多彩,颇有汉唐雕刻艺术之遗韵。

  【素材点击】中国的许多手工艺品制作精美,叶圣陶先生对它们很感兴趣,曾经想写一组文章,把每种手工艺品的制作的步骤记录下来,以此来弘扬中国传统工艺文化。1955年,他深入景泰蓝工厂车间,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往下看,一边听工人讲解,一边记录,在必要的地方还加上说明。于是就有了《景泰蓝的制作》这篇文章。景泰蓝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品之一,已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精彩运用】现在我们民族的许多传统手工艺术正在慢慢衰败或消失,一些传统行当也在逐渐消亡,当落潮拍打景泰蓝的破碎零落,当黄河漫过楚河汉界的枯枝残藤,我们懂得:它们无论是被战争血腥涂抹过,还是被沧桑岁月雕饰过,都是历史的灵魂,是民族的灵魂。纵然时间长河潮起潮落,但历史遗迹无法抹掉,保护并传承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不能离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比如《景泰蓝的制作》,它就是按照景泰蓝的制作的步骤“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的时间顺序来说明的。

  要写好说明文,除了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外,还要根据说明对象恰当地选择合理的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够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正确的说明顺序能帮助读者理解说明内容,能正确地理清文章思路,说明顺序在说明文中必不可少。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地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它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最合理的顺序。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或由概括到具体,或由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一一介绍说明。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宜。